第一代农民工“超龄”养老困局凸显 N/@7);r
8LfVy RrS
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个年头,第一代农民工也到了知天命之年。由于收入低、故土难离等原因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在城市颐养天年,而是会选择叶落归根,回到农村。随着第一代农民工整体步入老年,养老问题必须摆上议程。这一特殊群体的“超龄”打工生活、背后的辛酸以及即将到来的养老困局,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。 e%|~@r
D?SA;hZv&
本报记者 赵志锋 N?#ZY0y
x.:4,
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,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深入,大批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,参与城镇化建设。这批人是第一代农民工,他们大多出生在1950至1960年代,现今约50至60岁。 B@<Ezv Y'
`UnRo
30多年来,第一代农民工在工业化、城镇化、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如今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们逐渐退出城市舞台,淡出公众视野。据估算,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近2.3亿人,其中50岁以上、面临养老困境的农民工已高达3600万。 ayE<$f+7
$l~6pEXyi
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走了数十年后,不管他们愿不愿意,岁月都将他们无情地推向了返乡之路。 ,09_~ 2
hy*>?mv3d
“超龄”的坚守 6)4&]
@y BBo
上下班高峰期,甘肃省兰州市焦家湾车水马龙,热闹异常。在这个农民工聚居较多的城中村,史东平住了近20年,也算是半个城里人。 .YI<}
[
(ml>
近日,记者来到史东平的出租屋时,他正在烧煤煮面条。史东平是甘肃省定西市人,问起30多年在城市的挣扎和打拼,今年50岁的他长出了一口气。 +\<ny0pzf
36IGRJ$s
1981年,18岁的史东平第一次来到兰州市,在一家建筑工地当小工,工资一天2.5元,扣除饭钱,每月能挣60元。 @&FJ
,kc -.V|
1987年,史东平结婚,两个孩子相继降临,给家里带来喜悦的同时,也增加了家庭负担。为了养家糊口,史东平当起了装卸工。20多年来,他一直在焦家湾干装卸。 "GsdFNo}
T'&BJ'%:
“装卸工很辛苦,风雨无阻,有时货很多,白天黑夜连轴转,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”史东平说,由于长期靠体力干活,还要经常忍饥挨饿连续作战,他患有严重的胃溃疡。 P&SO8BA8
i/A}'
打工收入上升缓慢,直到2010年才迎来一波“大涨”:工资涨到了每天100元,月均能挣3000多元。尽管这样,史东平仍然没有存款,供孩子念书,家里零花,加之夫妻俩经常生病,有时还要向亲戚朋友借钱。 C<Ev|OS?
\13Q,-O
虽然体弱多病,但史东平还想咬牙再干几年。“不打工,家里就更困难了”。 3)3P\ojD
&* B7
和史东平相比,今年62岁的高建民则没那么幸运,他被迫“退休”了。高建民来自甘肃省靖远县,20多年来他一直在甘肃省白银市一家建筑公司做泥瓦工。 " [g4u&#v
l`33GEnN|
今年春节过后,他给老板打电话,老板却开玩笑似地说:“老高啊,你都62岁了,还是在家里享清福吧。” n
%EeE9\
V
= R
R
这下,高建民彻底明白了,原来老板嫌他年龄大。和高建民一同外出打工多年的铁“哥们”雷千钧说,人上了年纪,干体力活比较容易发生磕碰,老板对“高龄”、“超龄”的员工还是很害怕的。 !SA,)<lK
d~&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