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O4t?/
fnB$,dX
iO r q
1、提问的基本要求 D"shaPUWa
st2dG.8
有人说记者采访要唱三部曲:开始,少问多记;过一段时间,边问边疾;最后,又问又记(观察)。不管哪一步,都离不开“问”。有人统计,记者采写的稿件,80%以上的材料是通过“问”——向人提问而获得的。可见提问在采访中的地位。 2[[d#7Hi
+e=\De#E
《记者的素质与技巧》一书认为:记者与其说是“记”者不如说是“问”者。如何提问,是很有学问的,基本要求是: DM
M*t<"
a$.569^9-
第一,问得自然。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。如果问得十分唐突、生硬,由于提问破坏了采访的气氛,甚至破坏了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,那么这种提问当然是失败的。 QF
#u|QE
GHmT(jWAE
第二,问得明白。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。记者应该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问题,然后抓住其中最关键的提问。问得具体,才容易问得明白。 tLjJ@!{
xVz@?14C{
第三,问得简洁。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。 _y2\3fOg
R54tim~
_
第四,问得有特色。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。什么是有特色的问题呢?只有问你眼前这个采访对象最合适的问题,才是有特色的问题。 B5s4M#{
R%Ju8Z-
g
MhE4N
lU9slg
2、开放式与闭合式 \E;"m1
N?i=n'j
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·曼彻尔把采访提问归纳为开放式与闭合式两大类。 S? sId
qx~
4%
开放是问题范围很大,可以长篇大论回答。比如问一个田径运动员:“你对这届运动会有什么看法?”这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。运动员回答这一问题有相当大的余地,甚至可以做长篇的谈话。反之,如果问这位运动员:“你对新落成的体育场跑道印象如何?”这就是一个闭合式的问题。运动员职能明确、间断地答复,或者说“适于快跑”,或者说“妨碍快跑”,或者说“这是第一流的跑道”等。曼彻尔指出:记者在采访当中,通常总是以开放式问题作为采访中的第一个问题。这样,被采访对象才能张口说话,在回答问题时,不受拘束,可以轻松自如地漫谈。然后再由开放式问题逐步过渡到闭合式问题,以取得具体、明确的采访素材。 =a3ukk#m
1;Y<D, V
如果一开始就提闭合式问题,采访很可能失败。大家看过日本电影《望乡》,其中的女记者三谷圭子,一开始就提了一个闭合式问题:“阿婆,你是南洋姐吧?……”把阿崎婆吓跑了。因为做过南洋姐的女子经历坎坷,一肚子心酸,全身的耻辱,最不愿也最怕别人揭她的地。记者刚接触她,还不熟悉,所以一提起这段往事,她就感到可怕、慌乱、紧张,以致拒绝回答记者。 2Ts)Kw-:/
!Ic=o
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,不是绝对的,可以互相转换。有个美国记者去调查“黑人在就业上是否受歧视”。她向许多黑人提出了一个闭合式的问题:“你有没有受到过歧视?”回答总是说“没有”。而谈到具体事情时,又证实他们受到歧视。这位女记者哀叹:“黑人不说真话。” xc=&oD>@
9=Zpfkg
主编提醒她:可能是你提问的方式不对。你问别人是不是收过歧视,这就非要别人回答受过,或者是没有受过。不要这么单刀直入。可以问他们:和他们具有同等资历的白人,是不是比他们提升得快?和他们同样工作的白人,工资是否拿得比他们多?如果他们是白人,现在可能在做什么工作?有没有黑人有工作能力却找不到工作的?确实,将原来的闭合式提问换成了这类开放式问题,效果就可能好些。
WWm[W7D
7P
R
a6)
9B*T>>a*
#: r{0%
3、钱三强为记者解围 2ksNt9s
-[A? < |